首都醫科大學(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點高等院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兩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吳階平教授為首任校長和終身名譽校長。截至2015年3月,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0604人,其中研究生3132人,長學制學生1561人,本科生3368人,高專高職生2067人,留學生476人;成教學生5004人;學校本部設有10所學院和一所研究院;學校和附屬醫院有教職員工和醫護人員37795人,總建筑面積245.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07.1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4.6億元;圖書館藏書155.5萬冊。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5年,學校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國家教育部、衛生計生委、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項目2554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1289項),累計科研經費18.8億元;獲得各類各級獎勵7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北京市科技獎2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5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0項、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吳階平醫學獎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獎2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獲得專利授權297項。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基礎免疫學、醫學圖像處理、生物信息檢測與處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臟內外科、腎移植、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口腔生物醫學、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兒血液病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2005年,以首都醫科大學王曉民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項目“神經變性病的機制和防治的基礎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部制定和實施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亦稱973計劃)批準立項,資助總經費為3000萬元人民幣。科研平臺 截至2015年5月,校本部和附屬醫院擁有一批國家級和市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建有高水平的國家級、市級研究和培訓機構,如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北京市全科醫學培訓中心、首都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基地等。有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臨床研究中心、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院系設置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校本部設有10所學院和1所研究院,包括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化學生物學與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中醫藥學院、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護理學院、燕京醫學院、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國際學院;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3月,該校擁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56個國家臨床重點學科,4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 6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建設學科,6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建設學科,1個北京地區高等學校學科群,1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和3個培育學科;學校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按照三級學科統計,有5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7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有教育部、衛生計生委“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項目4個,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和10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18門市級精品課程,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5個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1個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素質培養基地,7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和11個市級優秀教學團隊,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和16名市級教學名師。2009年至2014年,學校獲得教育教學成果國家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北京市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0項。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
提示:首都醫科大學官網信息由2356導航友發布,其真實性及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2356導航僅引用以供用戶參考。詳情請閱讀2356導航免責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