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臺政府網魚臺位于風光旖旎、美麗富饒的微山湖西畔,文化底蘊深厚,是孔子著名弟子、七十二賢之一??閔子騫的故里,是聞名遐邇的孝賢文化發祥地和中國孝賢文化節舉辦地,素有“魚米之鄉、孝賢故里、濱湖水城”之美譽。魚臺歷史沿革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這里就是東夷太昊部族聚居。在龍山文化遺址中,也可見到先民所創造的早期文化。西周時期,境內為極國封地。春秋時期,改置棠邑,屬魯國。公元前718年(隱公五年) 春,魯隱公到棠邑治所武棠亭觀魚。戰國初期,境內置方與邑,屬宋國。公元前286年(楚頃襄王十三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于縣境東部置湖陵邑。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境內置方與、湖凌二縣,屬薛郡。西漢,境內置方與、湖凌、囊三縣,屬山陽郡。公元59年(東漢永平二年)胡陸(即湖陵)、橐并入東平國。三國時期,方與屬曹魏山陽郡。265年(西晉泰始元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東晉改高平國為高平郡,胡陸、方與屬之。420年(南朝宋永初元年)胡陸縣裁撤,此后境內只方與一縣。596年(隋開皇十六年),屬彭城郡。621年(唐武德四年),屬金州。翌年,改金州為戴州,遂屬戴州。643年(貞觀十七年),戴州廢,改屬河南道兗州魯郡。762年(寶應元年),因境內有魯隱公觀魚臺,始改方與為魚臺。五代十國,后梁時屬兗州魯郡,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皆屬單州。北宋,屬京東西路單州。金屬南京路單州。1235年(蒙古太宗七年),改隸經州。1265年(世祖至元二年),魚臺縣并入金鄉縣,1266年復置。1368年(明洪武元年)屬徐州。1374年,改屬濟寧府。1385年,降濟寧為州,升兗州為府,遂屬兗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寧直隸州。1730年,改屬兗州府。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復屬濟寧直隸州。1946年6月,復建魚臺縣國民政府。是年9月,國民政府軍占據魚臺,魚臺縣復屬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1948年8月,魚臺全境解放,魚臺縣國民政府結束,屬冀、魯、豫區第三專區。1949年8月,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魚臺縣改屬山東湖西專區。1953年7月,撤銷湖西專區,魚臺縣改屬濟寧專區。1956年3月魚臺縣并入金鄉縣。1964年11月,恢復魚臺縣建制命屬濟寧專區。1978年7月,濟寧專區改為濟寧地區,魚臺縣屬濟寧地區。1983年10月,濟寧地區撤銷,原縣級濟寧市升為省轄地級市,魚臺縣屬之。至今建置未變。1995年5月18日,撤銷王魯鄉,設立王魯鎮。1996年8月18日,撤銷張黃鄉,設立張黃鎮(魯政函民字[1996]43號)。1998年7月28日,撤銷王廟鄉,設立王廟鎮(魯政函民字[1998]19號)。2000年,魚臺縣轄6個鎮、8個鄉。總人口426172人,各鄉鎮人口: 谷亭鎮 75279 清河鎮 22491 魚城鎮 39081 王魯鎮 38517 張黃鎮 29743 王廟鎮 31113 老砦鄉 26987 唐馬鄉 31410 武臺鄉 24860 石集鄉 17318 羅屯鄉 28031 李閣鄉 204.75 陳樓鄉 16579 周堂鄉 2428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2000年12月1日,撤銷武臺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王魯鎮;撤銷石集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清河鎮;撤銷周堂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王廟鎮;撤銷李閣鄉、陳樓鄉,合并設立李閣鎮,鎮人民政府駐原李閣鄉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2000]68號)。2010年,撤銷谷亭鎮,設立谷亭、濱湖2個街道;撤銷老砦鄉、唐馬鄉,設立老砦鎮、唐馬鎮。魚臺風土人情方言文化魚臺方言屬漢語北方方言區的中原官話.就山東方言的范圍來說,屬山東方言西區的西魯方言片。語音方面,中古清音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今讀陰平;北京話開口呼零聲母字"愛襖歐"等讀 聲母。除老砦外全縣不分ts,ts"資=支;u,y 兩個韻母的字兒化以后多數分別變成uer,yer,如"小豬兒=小錐兒,小-魚兒=小云兒 。普通話復韻母ai(uai)au(iau),魚臺是單韻母ε(iε);普通話的an(uan yan),en(in un yn)韻母,魚臺是鼻化韻 ā(iā u ā)ē(iēaēyē) f v 兩個聲母可以拼 i 韻母,如"飛 fi 213","肥fi 42" ,"味vi 312"等等。詞匯方面有不少特有的詞語,如"城海子(護城河),桿草(谷桿兒),光光蜓(蜻蜓),姐了猴兒(蟬的幼蟲),蓋體(被子),二古眼(把戲,雜技),?子(尿布)"等.語法方面,有比較豐富的"子"尾詞,動詞后綴和表示程度的附加成分;助詞"了"可以表示可能,還可以表示提醒;用"一看","一停"這種形式表示短態;用"強似"(好似)"不跟"表示比較;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格式,如"知不道","家來","家去","家走","很腰痛","弄完再"等等。婚嫁習俗建國前,男女婚姻須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有一套繁文縟節。民國年間,男女十多歲,父母即為之托媒提親.要求門當戶對,年齡相當,生肖相合.經雙方父母同意,便相約吉期通啟.媒人先向女方傳啟,由男方備拜盒,裝柬貼,艾蒿,麥麩,釵環首飾(即彩禮),女方將彩禮收下,謂之"納彩",換上文房四寶,食鹽和另一份柬帖,再由媒人持向男方此即正式婚約。迎娶前,男方先向女方索取生辰八字,得庚辰后始擇定婚期,下鴻啟,俗稱"大書".娶親前一日下午新郎要拜祖瑩,拜四鄰。晚上,新人的兄長要在新房住宿,俗稱"滾床"。女子出嫁要減食三日.迎娶分"大娶","小娶"."小娶"抬一乘花轎;"大娶"抬兩乘花轎,喇叭號筒,旗鑼傘扇,車馬人夫前往女家。路途遠的,新郎前一天去女家,叫"頭天過轎"。新娘穿"催妝衣",頂"蒙頭紅",由兄長用椅子抬送上轎.男家派兩名兒女雙全的中年婦女,作"娶女客".另備食盒一具,盒禮必備豬肉(叫離娘肉)一塊,盒上縛一只活公雞.女家將豬肉割成兩塊留下一塊,并將公雞換成母雞.也派兩名中年婦女作"送女客",還要有二名男子送轎,俗稱"送山的",一般由新娘近支叔,兄充任。花轎抬到男方門前,由新郎兄長2人持谷草一把在轎前點燃,繞轎一周,這叫"燎轎"。然后,一少女把成部書籍(書中夾兩棵連根蔥)交給新娘,另一少女將麥麩撒在新娘身上,遂把新娘拉下轎來,此謂"接轎"。新娘下轎足履草席坐入椅中,由新郎族兄2人在鞭炮聲中抬進天井院中。天地桌上擺放香爐,燭臺,銅鏡,機杼和斗,斗里盛滿谷物并插上一桿秤.司儀贊禮,兄嫂領拜,新人行叩拜禮,叫"拜天地".拜畢,新郎,新娘入洞房,喝"交心酒".新郎退出.嫂子給新娘脫去"催妝衣",用秤桿挑去"蒙頭紅",讓其按規定方向端坐床上,這叫"坐帳".嫂子們口念歌謠將粟子,紅棗和花生向床上撒去,名為"撒帳".新郎進入洞房與新娘同拜"床公床母".隨后,新娘打開衣柜,新郎把手往柜里一伸,隨即退出,這叫"抄柜".夜深人靜,新郎復入洞房,新娘雙手掙布袋,新郎端斗倒谷物,名為"倒斗".此外還有"上拜","吃團圓面"許多禮數.婚后三日,新娘拜過祖塋,四鄰之后,與新郎同回娘家,當天轉回,叫"回門"。60年代后改為"接二還三".1950年貫徹《婚姻法》以來,提倡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男女至婚齡須經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即為合法夫妻,舊時的繁禮縟節逐漸去除。喪葬習俗魚臺屬孔孟之鄉,舊時喪葬習俗較為繁瑣。老人病危,移于正房明間靈床之上,子女為之穿壽衣.咽氣后,口放"噙口魚",身覆"蒙臉紙",袖藏"打狗餅",苘束雙袖雙腳,燃"長命燈",置"倒頭面",然后燒"紙搭子",長子(或長子孫)出門喊路,舉哀燃紙錢,繼之執事人用白紙條封門,按男左女右豎"搖錢樹"于門側.叩請尊長議喪事,遂向親友下訃聞,出嫁閨女回家討孝,并準備"社耗"(扎紙人,紙馬等),孝子孝眷身著喪服,手持哀杖,男左女右跪于靈側。清迄民國,境內富戶多出"大殯".貧家出殯則薄棺簡葬,甚至用蘆席裹尸入土.一般人家,興"三天盛殮四天埋".第三天"啟門",上午如雙喪先"迎神",單喪先"盛殮".孝眷給死者凈面,整容,照鏡,腳后"裁麻","植花",棺內撒五谷雜糧,然后至親瞻仰遺容,稱"看殮".看殮后開吊.下午設"堂奠".晚間,設奠稱"辭靈",隨即"送行"鼓樂前導.執事人抬靈牌,撒"路燈",長子擎"搖錢樹"也叫"紙胡同".眾孝子,孝眷持香依序隨行,并念叨"明光大道向西南""搖錢樹上查扁食".行至村頭,將紙胡同連同紙轎(女),紙馬(男)之類一起燒掉.第四天上午祭靈,眾孝子哭拜,親友依序行叩拜禮.午晏后燒"起靈紙",隨蓋棺引叩"發引",將棺移于門外喪架,棺起,長子(或長子孫)"摔老盆",執引魂幡于棺前邊退邊哭拜.途中再行祭奠叫"路奠".至墓地,行"下葬禮"棺入壙穴.調整方位由長子(或長子孫)埋第一锨土,眾人筑墳,引魂幡插于墳前.如安新塋,下葬時,放一弓一箭一瓦于棺上.翌日,眾孝子到墓地添土,叫"圓墳".隨后到四鄰,近村挨家叩頭,叫"謝金紙".第七天,除去孝衣.常服忌紅綠色,穿白鞋,扎白帶,帽沿白邊,謂之"持服".持服期限:斬衰3年,齊衰1年,大功9個月,小功5個月,緦麻3個月.喪葬過后,每七天為一祭期,至期燒紙祭奠.到"七七"為止。此后.百日,周年再祭.現行葬俗,日趨薄棺簡葬,改棺槨為骨灰盒,改戴白孝為佩黑紗,改祭奠為開追悼會,改扎紙人,紙馬為扎花圈。建國后,出大殯者絕跡.1976年,全縣推行火葬(少數民族除外)。80年代以來,多為三天盛殮四天殯,出殯時,將骨灰盒放入水泥棺或石棺深埋,一般不筑墳頭。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政府
提示:魚臺政府網信息由2356導航友發布,其真實性及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2356導航僅引用以供用戶參考。詳情請閱讀2356導航免責條款。